炎夏时节,香江霶霈,雨帘如注。港岛名庖利苑之内,暑气稍戢,清茗氤氲。厦门宗亲曾通贤伉俪并家人,香港商界贤达曾豪先生阖家,冒雨而至,联袂在庭。更有港大林师、张仃艺术馆蔡馆长诸君,亦踏雨而来,济济一堂。檐外雨声淅沥,席间笑语温煦,虽值盛夏霖潦,反成涤尘静心之雅集。
林师、蔡馆长二公,皆旧识翰墨之交,今夕不期而遇于雨窗宴席,亦属天缘凑泊。席间所叙,首重曾氏血脉之亲。吾辈感念先祖曾子垂训:“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矣。”值此夏雨淋漓,愈思祖德宗功,如甘霖之润物无声。非仅为缅怀过往,实为惕励后人,使孝悌之心、仁厚之德,如江河行地,奔涌不息。忆文正公尝于家书中耳提面命:“家中要得兴旺,全靠出贤子弟。”视今日席间青年才俊,皆曾家之秀,当效曾子“吾日三省吾身”之诚敬,砥砺“士不可以不弘毅”之担当,方不负祖宗之深恩厚泽,斯乃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”之明验。
尤可喜者,曾通宗亲之长女,负笈清华,精研丹青,今已油画硕士在握,俨然艺苑新蕾。席间论及前程,女公子志存高远,意欲赴英伦深究画理,期成博士之业,以拓眼界,增学养。其父母拳拳之心,则望其能留驻内地,或入庠序执教,传道授业,得安稳以立身。此情此景,恰如文正公所常虑:“子弟之贤否,六分本于天生,四分由于家教。”父母之愿,合乎曾子“父母在,不远游,游必有方”之孝思,亦合“恒守寒素家风”之训,冀其女如庭前嘉树,根植沃土,枝繁叶茂。而女公子之志,亦显曾门“登高望远”之锐气,深合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之古训,欲效先贤负笈游学,博采众长。林师、蔡馆长闻之,皆赞其志,亦谓:“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。无论负笈西洋以深研,抑或立足神州以传艺,皆须秉持‘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’之根本。艺途漫漫,贵在有恒,能守初心如磐石,经风沐雨而不移,方为大器。”
言谈间,亦及张仃先生之艺苑丰碑。其人以丹青妙笔,承古开今,气象峥嵘,恰似风雨中之劲松,卓然独立。吾辈论及,非止赏其艺格高标,更敬其格物致知、穷理尽性之定力,此亦暗合吾儒“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”之深意,虽处风雨而不移其志也。今观后辈志向,张公精神,更觉薪火可传。
宴阑之际,余念及近时病榻所悟。窗外雨声未歇,恍如天籁。特将拙作《裂缝中的光》一书,并手书“家和万事兴”墨宝一幅,持赠曾通宗亲。区区之物,非敢言重。然《裂缝之光》,乃余困厄之际,倚枕听霖,体味文正公“精神愈用则愈出”之坚忍,亦悟“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”之真章。此光虽微,生于幽隙,然志之所向,金石为开,于艺途求索者,或亦为暗夜一星。而“家和万事兴”五字,尤为风雨飘摇中持家之舟楫。文正公家书切切言之:“和气蒸蒸而家必兴。”又曰:“兄弟和,虽穷氓小户必兴;兄弟不和,虽世家宦族必败。”此至理箴言,诚为吾曾氏子孙万世不易之圭臬。奉此拙笔,惟愿吾族:兄弟同心,其利断金;阖门雍睦,如檐下共避风雨,暖意自生。更愿后辈立志,无论行藏,皆得家庭为后盾,父母为倚靠,合力以成其美。此正所谓“十指连心方成拳,一堂和气胜三春”。
是夕之聚,夏雨涤尘,宗谊愈醇,道艺相得。临别唯祝:吾曾氏子孙,永葆忠厚传家之本色,恪守诗书继世之良规。纵使世路多风雨,亦当效先贤“造次必于是,颠沛必于是”之持守。愿后辈如雨中新笋,节节拔高,亦得老干扶持;如江海之舟,或扬帆远渡,或稳泊港湾,皆赖家和之力,共济风涛。使曾子仁德之馨香,文正公治家之遗训,如夏雨之沛然,泽被万物,汇入江河,世泽流芳而亘古不息焉。
2025.8.4夜于香港淡水湾
作者:曾晓辉,天体物理学博士、雕塑家,中华报业集团及中华时报传媒集团创办人。他于2000年创办广州新世纪艺术研究院,2009年在香港创办《中华时报》,2012年创办《中华新闻通讯社》和《中华摄影报》,并于2017年在伦敦创办英国《中华时报》。他还是《中华电视》及世界华人流行音乐联合会的创始人之一。
目前,曾博士担任香港美术学院及香港艺术研究院的教授与院长,同时担任粤港澳大湾区艺术联合会主席、中华科技协会和世界监督学会会长,以及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。他曾在中国大陆的相关机构(包括广州市政府、广州马会、广东省铁路监理、广东省演出协会、广东省南越国文化研究院)等担任高级职务。其艺术作品广泛分布于全球,已被多家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