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宫归来不赏月
——吕国英哲慧诗章鉴赏(428)
艾 慧
天宫归来不赏月,悬村遥看惊人寰。
曾经沧海谁问水?独与星河意自闲。
2024.02.24
这首吕国英先生的哲诗《天宫归来不赏月》意境宏阔,哲思深远,四句之间蕴含着对航天壮举的赞叹、对宇宙认知的升华以及超越凡俗的精神境界。
立意高远,视角独特
“天宫归来不赏月”:起句即不凡。以“天宫”(中国空间站)象征人类探索宇宙的巅峰成就,“归来”者身份特殊(航天员或象征人类科技)。“不赏月”是核心转折与升华。常人归来看月是常态,但亲历过深邃宇宙的探索者,其眼界已超越地月范畴,寻常月色已不足以震撼其心。这暗示了认知的飞跃和境界的突破。
“悬村遥看惊人寰”:承接上句,解释“不赏月”后的新视点。“悬村”是神来之笔,将庞大的空间站比作“悬浮的村落”,赋予冰冷科技以家园般的诗意与温度。“遥看”是俯视视角,“惊人寰”则道出其壮美——从太空回望地球,这颗蓝色星球悬浮于黑暗宇宙的景象,才是真正撼动人心、超越凡尘认知(“人寰”)的奇观。此句完成了视角从仰望(月)到俯视(地球)再到惊叹宇宙奇观的转换。
巧用典故而翻新意
“曾经沧海谁问水?”:化用元稹“曾经沧海难为水”名句,但意境全然不同且更宏大。原句喻指阅历丰富后眼界高,看淡寻常。此处:“沧海”喻指人类已征服的、认知中的浩瀚领域(如地球海洋,甚至初步的太空探索)。
“谁问水?”是强烈的反问。在亲历过“星河”(象征真正浩瀚无垠的宇宙)之后,谁还会执着于询问、惊叹那些相对渺小的“水”(沧海、甚至地球本身)?此句彻底颠覆了以地球为中心的认知尺度,将宇宙的无限性置于绝对高度。
哲理升华,心境超然
“独与星河意自闲”:结句是精神的最高点。“独”非孤独,而是探索者精神上的卓然独立与专注。“与星河”是主体与浩瀚宇宙的直接对话与融合。“意自闲”是核心境界——面对无边宇宙的震撼,非惶恐敬畏,而是一种从容、自在、和谐共处的宁静心境。这超越了征服的豪情,达到一种物我相忘、天人合一的哲学高度,体现了人类精神面对终极浩瀚时的豁达与智慧。
吕国英此诗以中国航天成就(天宫)为引,却直指宇宙认知与精神境界的哲思。它通过“不赏月”的独特视角、“悬村”的巧妙意象、“惊寰宇”的壮阔画面,瞬间将读者带入太空俯瞰的宏大场景。更妙在化用经典而意境翻新,“曾经沧海谁问水”一句,以宇宙尺度重估“沧海”,完成了认知尺度的革命性跃升。最终落脚于“独与星河意自闲”,在极致的浩瀚面前,展现出人类精神所能抵达的从容、和谐与内在宁静,将科技壮举升华为深邃的生命哲学与宇宙观照。全诗语言精炼,意象奇崛,意境由实入虚,哲理由浅入深,是一首礼赞航天、叩问宇宙、安顿心灵的当代哲诗佳作。
附
吕国英 简介
吕国英,文艺理论、艺术批评家,文化学者、诗人、狂草书法家,原解放军报社文化部主任、中华时报艺术总监,央泽华安智库高级研究员,创立“气墨灵象”美学新理论,建构“哲慧”新诗派,提出“书象·灵草”新命题,抽象精粹牛文化。出版专著多部、原创学术论文多篇,撰写哲慧诗章两千余首。
主要著作:《“气墨灵象”艺术论》《大艺立三极》《未来艺术之路》《吕国英哲慧诗章》《CHINA奇人》《陶艺狂人》《神雕》《国学千载“牛”纵横》《中国牛文化千字文》《新闻“内幕”》《艺术,从“完美”到“自由”》。
主要立论:“灵象”是“象”的远方;“气墨”是“墨”的未来;“气墨”“灵象”形质一体、互为形式内容;“艺法灵象”揭示艺术终极规律;美是“气墨灵象”;“气墨灵象”超验之美;“书象”由“象”;书美“通象”;“灵草”是狂草的远方;诗贵哲慧润灵悟。